顾青看了看自己当初的人生规划。
其实,很多事情,也还是没法预料,也没法按照自己的规划,正常进行。
就比如大三元的美名。
他也已经是尽最大努力,也想了一些办法。
就比如前期的扬名,这也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,除此之外就是听天命。
看来,老天爷也不是次次都站在他这位穿越者的一边。
张居正依然还是想要让自己的儿子,获得一个状元之名,让自己一家六子,连出三甲,从而光耀门楣。
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,张居正这样做,或许没什么问题。
大明王朝时期,也是东华门唱响为读书人最高荣耀之一。
张居正想要让自己读书最好的三个儿子来获得三甲之名,让读书不怎么好的三个儿子进入锦衣卫,又或者是其他可以塞进去的官衙。
在这大明王朝,男人可以没钱,却不能没权啊!
由于张居正的存在,大三元的美名注定是拿不到了。
有时候,计划赶不上变化,变化赶不上领1导的一句话。
顾青也不可能完全能够预测所有的事情,当他闯进这大明的时候,或许,长河已经开始产生了分流。
所以,这人生规划里面的一些规划,其实早已经可以进行修改了。
不过嘛。
顾青并没有打算动手,直接从规划里面,按照现在这个时间节点,在当初设想的要写出来的一本书的规划,选取了一本书。
《贸易论》
不错,《货币论》写出来了,接着就应该写一写《贸易论》了。
大明的一些读书人,其实在《货币论》的基础上,也写了一些相关的学说论据论点。
可是,他们写的并不全面,又或者是说,有一些肤浅了。
很多东西,其实还停留在一个表面的层次,又或者是很容易把商业和朝堂、和民生、和道德、和大义等等挂钩。
多少有一些不伦不类!
说实话。
这些人写出来的内容,那还不如一个商人呢!
完全就是想当然,又或者是说纯属自嗨。
一个成熟而老道的商人,讲述商业的知识,都可能比这些自嗨的写手讲述出来的知识点,要更具有真实性、理论性、指导性、权威性、可信性!
顾青上一次的东南筹集善款之行,和东南商人接触的比较多。
许栋、林凤等人,可是东南鼎鼎有名的商人,也是这大明海商的先驱,也算是海商之后。
顾青也是凭借着自己的涵养,以及前世对于经商之道的一些知识点,和许栋、林凤等人相谈甚欢,也请教了不少相关知识点,为的就是这一本书。
从《货币论》到《贸易论》,再从《贸易论》到《经济论》,一直这么徐徐渐进下去。
不管如何,总要有着理论在前,才能找到方向嘛。
就相当于是张居正改革,一条鞭法也并非是张居正提出来的,而是桂萼在嘉靖九年的时候,就提出来了。
有了理论基础,才能指引人前行。
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,很容易陷入淤泥之中。
“夫贸易者,乃人间之常道,经济之要务也。自古至今,商贾往来,货物流通,实乃国家繁荣、民生富庶之基石。”
“今著《贸易论》一书,详论贸易之道,剖析商贾之务,解商、政、民、国之间之联系。”
“昔者,先贤论经济,多言农桑为本,工商为末。”
“然时移世易,至今日而工商之业,已蔚然成风,与农桑并重。”
“贸易之道,亦随之而兴,成为国家经济之重要支柱。”
“此书之出,正合时宜,足以启迪后学,裨益世人。”
“书中所述,自贸易之源流、法则,以至于商贾之经营、策略,无不条分缕析,深入浅出。使读者一览而知其要,再览而得其详。诚为贸易家之必备,亦学者之宝典也。”
“吾作此书,其于贸易之道,既有理论之探讨,又有实践之总结。使读者既能知其然,又能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“故为之序,以荐诸世人。愿诸君读此书者,皆能得其益,而贸易之道亦得以广传于世。”
顾青也已经不需要别人再给自己的书作序了。
他自己现在的名气已经很高,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作为名片,也不需要依靠别人给自己的书作序,来提升名气,又或者是作为挡箭牌一样的靠山,又或者是通行证。
作为如今的户部右侍郎,作为为大明搬来一座银山的功臣,万历帝朱翊钧身边的红臣。
他若出书,谁人敢拦?
便是连万历帝朱翊钧这一关都过不去!
因为万历帝朱翊钧就是顾青如今最忠实的一个读者,他就喜欢看顾青所写的书。
不管是武侠也好,还是这种讲述‘大道理’的一些书。
对于万历帝朱翊钧来说,只要是好看就行了。
真要说,从里面能够学到什么,领悟到什么,明白了什么,在顾青看来,估计不会太多。
就算是有,那也不怎么实用。
这就是顾青对于万历帝朱翊钧的看法。
写好了这序言。
顾青就要写内容,第一章,自然还是要介绍,什么是贸易。
“贸易者,物物相易,货财流通之谓也。”
“自古有之,乃人类社稷发展之要务,民生繁荣之基石。”
“夫贸易之道,实乃互通有无,各取所需,以盈己之缺,补人之不足。”
“昔者,人民寡而物产狭,一地之所有,不足以供一地之所求。”
“故智者出,倡贸易之法,使南北之货,东西之珍,得以交流,人民之生活因之而丰。”
“此乃贸易之初衷,亦其大益也。”
“贸易之进行,或以物易物,或以钱帛相交。”
“物物相易,乃最古朴之法,人民各持其产,相遇于市,视其所需,以物易之。”
“钱帛之交,则更为便捷,人民以钱帛为媒介,得其所欲,弃其所余,贸易之道,因之而广。”
“……”
好在,大明现在的纸张技术越来越先进了。
这也算是顾青的一部分功劳,毕竟,几本书,也算是带火了大明万历时期读书人写书的风俗。
可以说,一时间,洛阳纸贵了。
当精品之作的书籍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,竞争就已经开始了。
当春风书局开始想办法制作出来顾青所说的精品书籍,纸张的技术必然会开始有所提升。
这就是技术改变商业模式,技术促进商业发展的道理。
顾青在自己的这本《贸易论》之中,也提到了这一个例子,想要掌握金钱,就必须要掌握一项顶尖的技术。
古语有云,教会徒弟,饿死师父。
为的不就是吃饭的手艺吗?
行脚商在《贸易论》这一本书之中,已经是非常地级的商人,甚至是和打工人一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