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2章 以退为进请王命,帝心深沉许戎机(2 / 2)

“陛下,羽林卫将士虽忠勇可靠,然其久在京师,与各方权贵盘根错节,人情往来在所难免。

让他们去清查那些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勋贵府邸,难免束手束脚,心有顾忌,甚至可能…走漏风声。

再者,羽林卫将士长于宫禁宿卫,于地方民情、田亩事务、以及应对复杂的地方势力,恐怕并不擅长,反而可能事倍功半。”

余瑾见皇帝面露思索,又巧妙地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:“陛下,臣听闻,王安石大人在调任京官之前,曾在石州通判任上多年。其在石州勤政爱民,颇有政声,于地方事务了如指掌,在石州军民之中,亦有相当的威望。”(这是系统植入的背景,皇帝自然知晓,且有档可查。)

“臣斗胆建言,与其动用京中禁军,不如由王安石大人亲自从石州,拣选一批他素来信得过、且熟悉地方情况的精干士卒,组成这支‘清田武卫队’。一来,石州兵卒远离京城权贵圈,不识公侯,只认军令,办起事来定能一往无前,不徇私情。二来,王大人用自己熟悉的人马,指挥调度也必将更加得心应手,如臂使指,效率倍增。如此,方能确保‘清田武卫队’成为一柄真正锋利的刀,而非一把易折的剑。”

赵汝安的目光骤然变得深邃无比,看向余瑾的目光,带着一丝警告,甚至....杀机!

余瑾的这个提议,比直接索要兵权更加隐晦,也更加…高明。

让王安石从地方调兵,名义上是王安石的旧部,实际上,这支军队的最终控制权,依旧会与余瑾和均田司紧密相连。
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协助执法了,这几乎等同于在京畿腹地,凭空拉起一支只听命于特定官员的武装!

其影响之深远,足以让任何一个帝王夜不能寐。

御书房内,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。

赵汝安的内心,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挣扎与权衡。一方面,是革除千年积弊,重塑大安根基的宏大愿景;另一方面,则是皇权旁落,尾大不掉的潜在风险。

皇帝看着余瑾那平静却坦然的眼神,心中百感交集。

如今他需要余瑾这把快刀去斩断那些毒瘤,但又不得不提防这把刀会不会有朝一日伤到自己。

良久,赵汝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语气中带着三分疲惫,三分妥协,以及四分敲打:“余瑾,你可知,你今日所请,已然触碰了为君者之底线?”

余瑾心中一凛,但面上依旧平静:“臣惶恐。然为国计民生,为陛下‘垦荒’大业,臣不得不冒死直陈。”

“好一个冒死直陈!”赵汝安冷哼一声,随即语气一转,带着警告的意味:“王安石从石州调兵组建‘清田武卫队’之事,朕可以准了。但这支队伍,员额不得超过五百!其指挥权,必须完全掌握在王安石手中,由他直接向朕负责!此队之职责,仅限于协助均田司清查土地,弹压不法,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,更不得用于其他任何私人目的!若有违背,朕必以谋逆论处,绝不姑息!你,明白吗?”

这番话,既是恩准,更是严厉的敲打与警告。

他特意强调王安石直接向他负责,也是在余瑾和这支队伍之间,打入一个楔子。

“臣,遵旨!陛下圣明!”余瑾立刻叩首谢恩,心中却暗自松了一口气。

皇帝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,或者说,是被眼下的局势逼得不得不做出让步。

五百人,虽然不多,但作为一支专门的执法武装,足以应对初期的大部分情况了。

“此事,仍需低调行事,不得声张。”赵汝安最后叮嘱道,“王安石的调令,朕会亲自下旨。你退下吧。”

“臣告退。”

余瑾缓缓退出御书房,心中却波澜起伏。他成功地为“垦荒”大业争取到了一支至关重要的武装力量,这无疑是巨大的胜利。但也正如他所预料,皇帝的猜忌与防备,也因此而加深了一层。

这柄双刃剑已经握在手中,接下来,就看如何巧妙地运用了。而朝堂之上,那些因此而对他更加忌惮的目光,也必将更加密集和充满敌意。

前路,依旧艰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