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匠们穿梭其间,手中忙着打造各种火器,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。
朱瞻塙站在工坊中央,目光落在刚刚打造出来的单兵火箭筒上,眉头不自觉地微皱起来。
这些单兵火箭筒造型独特,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。
朱瞻塙绕着它们缓缓踱步,仔细端详。
以现阶段的工艺水平而言,这些武器虽有着巨大的威力,但也存在着诸多限制。
它们的威力太过强大,以至于以当前的技术,无法做到让人轻松扛在肩上使用,只能放置在地面上进行固定发射。
其发射方式有点类似于迫击炮,不过却胜在小巧轻便。
与体型庞大的红衣大炮相比,它的机动性明显更强,而且几乎不受天气和地形的干扰,无论是在崎岖的山地,还是在潮湿的雨林,都有可能发挥出作用。
然而,朱瞻塙心中清楚,这武器并非完美无缺。
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发射速度太慢,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,无法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伤害,从而迅速改变战局。
在这个时期,大明已经有了蜂窝箭这种火器,其原理是将火药捆绑在箭上,点燃火药的瞬间,借助火药产生的动力推动乱箭齐发。
虽然蜂窝箭的准头欠佳,但当敌军大批人马一窝蜂冲过来时,凭借着密集的箭雨,命中率也颇为可观,在战场上同样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。
朱瞻塙思索片刻后,果断地挥了挥手,大声说道:“马上进行实验,看一看效果,最主要的是好好测试一下距离。”
工匠们听到命令,立刻行动起来,每个人都神情专注,小心翼翼地准备着各种实验工具。
在永乐年间,火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
千斤以下的红衣大炮射程通常在一公里到一点五公里之间,而两千斤到三千斤的红衣大炮,由于内部火药装填等因素,射程可达三公里左右。
其实,若不是受到当前铸造工艺和火药技术的限制,如此庞大的炮车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十公里的射程。
如今的铸造水准与后世相比,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。
但朱瞻塙心中明白,只要在火药改良方面取得突破,同时保证炮车的结构能够承受火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,不出现炸膛等危险情况,再精细地调整炮身角度,这些火器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。
朱瞻塙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战斗场景: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,带着这些经过改良的火器,在战场上纵横驰骋。
他们悄无声息地绕到敌人的后方,找到敌人的营地后,迅速展开部署。随着一声令下,火器齐发,火箭筒和改良后的火炮喷吐着火焰,炮弹如雨点般砸向敌军营地。
不求能够一次性杀伤多少敌人,但这种突如其来的攻击足以打乱敌人的部署,制造出混乱。
而骑兵们则在完成攻击后,迅速撤离,消失在茫茫的战场上。
如此一来,必定能在战场上打出奇效,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战局。
想到这些,朱瞻塙嘴角微微上扬,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。
他坚信,一旦这些火器的实验取得成功,就能在战场上撕开一个巨大的突破口,为大明的军队带来强大的战斗力提升。
思索间,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迈着急促的步伐,来到朱瞻塙面前,恭敬地拱手说道:“镇抚使大人,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将简易的炮台建造出来了。”